评建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评建动态>> 学院动态>> 正文
【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专题宣传】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聚力专业群、聚焦产业链——推进信息类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发布时间  :  2024年09月27日     阅读  :  

     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创新发展的背景下,重庆交通大学信息学院积极响应“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评估理念,自2018年以来,在信息类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深入而富有成效的改革探索。这一系列改革探索,不仅紧密围绕国家和重庆市战略新兴产业需求,还紧密结合了“信息+交通”的特色化发展路径,旨在培养具备高度创新意识和卓越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数字中国建设和重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坚持立德树人,实施个性化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计划

(1)萌新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在新生入学之初,实施系统化的“萌新教育”计划,通过举办专业导论讲座、职业规划工作坊、学长学姐经验分享会、学生实践成果展示等形式,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专业前景、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强化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与实践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图1 萌新教育

2)成长手册:指引成长道路

编写《信息学院学生成长手册》,将学生学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分专业进行整合,从专业前景,到就业升学,再到项目竞赛,以及各种拓展学习渠道,涵盖学生完成学业的方方面面,结构清晰、精明扼要、便携速查、模块组合,便于学生规划合适自身的发展路径。

图2 学院各专业学生成长手册

3)能力提升分阶段精准施策

根据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制定差异化的能力发展要求。低年级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中年级则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与实践能力提升;高年级则侧重于科研训练、创新创业及跨学科综合实践,确保学生能力的持续提升与全面发展。

(4)课外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在校四年,学院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外活动,制定并实施了《学生活动组织管理办法》、《学生教育管理暨综合素质提升实施方案》、《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奖励办法》、《学生学风建设暨学习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学生就业及升学能力提升工作建设方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国际视野的若干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开展了从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志愿服务活动、“我与交大”主题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优秀朋辈学习经验交流会、企业CEO进校园、校友说、企业说、走出去系列活动以及劳动育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图3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5)学科竞赛协会:激发创新潜能

在已成立的“程序设计与算法”、“通信与网络”、“电子设计”、“计算机创新应用”四个学科竞赛协会的基础上,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特长参与各类科技竞赛、创新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建立实践课程、大创项目、学科竞赛成果展示与转化机制,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

图4 创新创业教育表彰

二、坚持顶层设计,完善“信息+行业”的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聚焦智能网联车、智慧交通产业链,依托“一辆聪明的车、一条智慧的路”探索并示范“行业场景牵引下的信息类专业群聚力协同人才培养”新模式,为行业及重庆地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供给更具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信息类人才。

图5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顶层设计

构建学院信息类专业群“特色课程共享、应用场景牵引”的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提升群内专业内涵,促进跨界融合。构建专业群共享课程体系,贯通”传感采集-信息传输-存储处理-反馈控制”技术链条。围绕“智慧交通” 场景应用,聚焦“一条路、一辆车”,构建“信息+交通”专业共享实践项目库。以递进式能力提升的项目驱动为牵引,构建专业新知识体系。

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工程认证,并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3个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信息技术”特色学科专业群;2个市级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1个市级大数据智能化类特色专业;获批重庆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和重庆市产教融合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群建设项目。

三、坚持问题导向,健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专创结合”三维协同育人模式

(1)推进“学科方向—学科团队—专业特色”一体化,科教融汇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

深化学科方向支撑专业内涵的科教融合,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对人才培养的辅助功能,建立了学科科研创新团队和创新实践教学团队。以学科创新团队支撑学科方向发展,以学科方向支撑专业特色发展,实施科研成果进课程、科研课题进实践、科研内容进竞赛、前沿研究进创新训练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加强校企协作,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探索“一专业一名企”创新实验班产教融合实践路径,构建从课程设置、实践能力培养、就业渠道、职业资格、奖助体系为一体的校企深度合作。通过课程体系重构,设置企业名师讲堂、企业专题课程、企业项目训练和企业项目实战等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图6 探索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路径

在各专业中开设有企业项目和企业工程师参与《企业级应用系统开发实践》《企业项目实训》课程,探索构建“行业创新应用场景链贯通专业群能力链”的项目实训、毕业设计等专业群内跨专业协作的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和制度,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并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图7 引企入校联合开展企业出题的项目实训

(3)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统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支持学赛结合、课赛贯通,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深化“一院一赛一活动”,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为索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2020年以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立项82项(国家级10项、市级20项)。学院组织、参与的学科竞赛数量及质量均获得显著提升,自2020年以来,学生学科竞赛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180余人次,其中国家级奖项360人次。仅2024年,学院组织的学科竞赛获得省部级奖项366项600人次,国家级获奖39项80人次。

图8 学科竞赛获奖证书

四、坚持学生中心,推进“信息+交通”典型场景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

重构行业场景牵引下的信息类专业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建成以“智慧的路、聪明的车”为典型场景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及实践项目案例库,实现了项目驱动式的“信息+交通“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

以理论课程承载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为基本单元,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案例驱动、翻转课堂、探究式教学等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课程目标进行达成度评价,全面培养学生工程知识、问题分析、方案设计与科学研究的工程基本能力。对技术应用类课程引入教师横向科研课题经改造后实施项目式教学改革,实现“做中学”、“做学用”相结合,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图9 《通信原理》课程“做学用”教学模式改革

《交通基础设施健康监测》将教师科研项目和成果融入课程教学环节,通过模型实验、工程训练、创新拓展等一系列创新教育活动;邀请企业专家共建课程,为学生提供指导并参与课程评价,将行业真实问题和解决方案引入教学环节,探索提升学生解决行业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引入港珠澳大桥、西堠门大桥、宁夏中卫卫民黄河大桥案例,以案例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推进本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面向交通强国战略难点和热点,培育“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的工匠精神,养成“自主学习、勇于表达、团结协作”的综合素养。

图10 《交通基础设施健康监测》教学模式改革

以集中实践环节承载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为基本单元,以项目驱动为主线,围绕“智慧交通”创新场景应用,聚焦“一条路、一辆车”,以信息技术在道路交通、轨道交通两个行业应用为场景,实施项目开发全过程训练,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并持续改进,培养学生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

2020年以来,学院建成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市级一流课程、2门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出版教材5本。

图11 课程建设成果

聚力专业群、聚焦产业链,信息学院一直以来致力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专创结合协同育人模式,以典型场景项目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信息类人才工程应用与创新实践能力,支撑建设数字中国,服务重庆33618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