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2019〕187号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落实《重庆交通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全面思政教育理念,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每位教师都负有教书育人的职责使命,每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理论课、实践课都要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建构”的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二)坚持立体思政教育理念,构建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地位、示范效应和价值教育使命,突显素质通识课程价值引领功能,注重专业课程的价值渗透作用,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三)坚持创新思政教育理念,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实效
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尊重课程自身建设规律,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育德功能,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和期待。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进一步深化认识,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校“两路”精神、“铺路石”精神、“明德行远、交通天下”校训精神和人生教育、廉政教育等平台的育人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立体化、特色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增强所有教师的育人责任、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在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具体目标
形成一支教学水平高,富有敬业精神、创新能力、课程育人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课程团队;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培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教学成果。
三、工作内容
(一)健全管理运行机制
健全宣传、教务、学工、科研、财务、人事、团委等部门共同配合的教学管理体制,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建立上下贯通、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心在院系。要加强学院党的领导,发挥学院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履行政治责任。各学院(部)、系(教研室)要把课程思政的建设、改革和实施,作为实现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必须要求与重要内容,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大纲修订、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
(二)加强教师教育培训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切实担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
发挥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注重发挥讲座论坛、前沿微课等平台的育人作用,邀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优秀校友、社会知名人士来校作讲座,引导学生思想价值观塑造。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落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和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文件要求,及时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贯穿融入教学,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
以教材体系、人才体系、教学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建设为关键,以推动综合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教学实效性为评价标准,系统规划,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加强课堂教学、网络运用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建设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培育名师名家示范课,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学,依托地域文化,结合交通特色与理工优势,不断凝练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
(四)完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关键在思政元素的高水准融入。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尊重课程建设规律,切实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合理设计“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相关内容,把爱国情怀、法制意识、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经典案例和创新创业教育案例融入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立足学科优势,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培育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通识课和专业课。
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
人文艺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体育类课程要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弘扬体育精神。
(五)建设第二课堂课程思政
利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创新教育途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文化精品活动。深入开展“一院一赛一活动”,激励青年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强化使命担当。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精心设计和组织实施好一批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吸引力强、渗透力强的实践活动,深化实践育人效果。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科技扶贫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思想境界,培育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相结合。
(六)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确立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出发,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七)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课堂学习、课程作业、实践教学环节等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结业考核,兼“术”和“道”的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在考核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法律法规、案例分析等融合课程思政的题目,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八)健全课程思政督导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在学生。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效果如何,最终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立足学校办学定位、专业办学特色,针对学生思想特点,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课程评价标准中要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在领导干部听课中,将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为重点,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加强课程思政督导,在督导听课、公开课、示范课、讲课比赛等活动中,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纳入评教指标,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要求,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强领导
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学院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统筹推进全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制度设计,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之中,重点研究制定课程思政的政策措施。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研究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二)考核激励
把课程思政建设逐步纳入教学单位的年度目标考核。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纳入学校“金课”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给予经费支持,确保实施成效。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和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评先、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对课程思政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师在“教学优秀奖”评选中给予优先。
2019年7月5日